8.7%,这是截至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幅度;9207亿元,这是今年上半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规模;43.11万亿元,这是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币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超1万亿元,这是今年上半年绿色、科技等相关债券发行规模。
一个个向上跳动的数字印证着:金融支持。这看似平淡的四个字,背后却蕴含着驱动新型工业化的磅礴力量。
信贷“滴灌”、债券“输血”、股权“聚力”、保险“护航”、租赁“搭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少不了金融活水的精准滋养。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6.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上半年增加1.74万亿元。
当下,这场产业变革中的金融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深度为推进新型工业bwin官网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其带来的不只是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发展动能的跃升。
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支柱,当前,制造业正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及绿色化的新特征。
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聚焦新型工业化重大战略任务,提出“优化传统制造业金融服务”“加强各类金融工具的联动配合”“强化政策激励和约束机制”等18条针对性支持举措。
在政策精准滴灌与市场机制完善的双重驱动下,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正成为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支点——不仅为企业送上既解燃眉之急又能谋长远的金融服务,而且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局中释放出联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畅通内外循环的叠加效应。
金融支持是激活设备改造、产业升级的“动力源”。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要义,在于让资金流向最具创新潜力的产业土壤,激活产业创新动能、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助推产业形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协同共进。
当前,我国工业制造业正加速向质效提升方向进发,企业对高端装备研发、数字技术融合、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的资金需求日益迫切。金融通过机制健全、产品创新、服务优化、人才培养等一系列举措,精准对接制造业细分领域的融资需求。
就融资租赁相关实践而言,对于技术升级依赖高额设备投入的工业母机企业,通过量身定制的融资租赁解决方案解决了资金一次性投入过大的痛点;对于低空经济飞机工业企业,通过经营性租赁、融资租赁等方式,推动产品矩阵的市场化应用。这些实践不仅帮助企业在轻资产运营模式下完成关键设备的迭代升级,更通过租金与项目收益的动态匹配,降低了产业转型升级中现金流断裂、资产闲置、技术迭代滞后等多重风险,让金融工具真正成为撬动制造业向高端领域突破的杠杆。
金融支持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并完善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资金链条,注重短期纾困与长期培育。从研发、中试,到孵化、量产,工业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适配的金融服务。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多元化金融工具的协同发力,正在绘就高质量发展路线图。在研发攻坚期,知识产权、科技保险等业务为企业松绑,让实验室里的核心技术摆脱资金困境;在孵化阶段,产业基金、耐心资本、创新型保险、融资租赁接力补位,打通小试成果从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到工程化、产业化、规模化转化的堵点;当企业迈向量产,资本市场提供直接融资通道,助力企业技术优势加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这种全周期、阶梯式的金融支持体系,不仅让创新要素在产业链各环节高效流动,更让“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有了坚实支撑。
金融支持同样需要科技产业金融复合型人才。《指导意见》提到要“培养科技产业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这类人才既要懂技术迭代规律,又要通晓产业运行逻辑,更要熟悉金融工具应用。在支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复合人才要能够精准识别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潜力,匹配对应的风险投资或信贷产品;面对产业升级需求,可衔接设备融资租赁与绿色金融产品,设计适配的资金方案。
高校跨学科培养、企业轮岗实训、行业资格认证体系完善,正加速推动技术专家懂金融、金融人才懂产业、产业骨干懂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持续涌现,让创新链条与资金链条在产业实践中融合,为新型工业化筑牢人才支撑。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串联起资金、技术与产业的深层联动。我们期待有更多的金融机构以金融活水滋养工业发“新枝”,让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图景在金融赋能下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