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官网当“淘汰落后产能”的倒计时在工业领域回响,一场牵动全国经济神经的深度变革已拉开帷幕。工信部即将挥出的供给侧改革重拳,不仅瞄准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核心行业的沉疴痼疾,更将重塑近七成工业增长轨道——这不再是一场温和的调整,而是一次关乎存亡的系统性手术。
汽车产业作为经济支柱,今年上半年销量突破3000万辆的盛况难掩利润窘境:13家盈利车企的利润总和(1226.77亿元)竟不及日本丰田单家公司(2337.28亿元),若计入亏损,行业净利润甚至不足900亿元。钢铁行业的对比更令人扼腕——宝钢、中信特钢等四大巨头全年净利润总和仅167.8亿元,尚不及日本制铁一家的利润规模。
“全球最大产钢国”的桂冠(粗钢产量占全球53%以上)与微薄利润形成刺眼反差,产能过剩的阴云已笼罩整个工业体系。二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滑落至74%的警戒线,远低于国际健康水平(80%-85%)。其中制造业整体74%,汽车制造业71.3%,食品制造业更跌至69.1%——当产能利用率跌破75%的“严重过剩”红线,残酷的生存战争已然打响。
降价促销、牺牲利润成为行业常态,利润空间在恶性循环中持续“失血”。钢铁行业的困境尤为典型:日本制铁早已战略转型高附加值的汽车高强钢领域,而我国低端建筑钢材产能占比仍高达50%,深陷同质化泥潭。市场结构的分散更放大了内耗——日韩钢铁业呈现寡头垄断格局,而中国前十大钢企市场份额仅占40%。大量中小企业在市场寒冬中为维持现金流,亏损亦不敢减产,“囚徒困境”持续加剧产能堰塞。
从汽车到光伏,从水泥到建材,“内卷”风暴的本质正是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下的同质化绞杀。当无数企业挤在技术门槛低、产品差异小的赛道,价格战成为唯一生存法则,最终导致全行业利润崩塌与创新窒息。
因此,即将落地的供给侧改革绝非权宜之计,而是直面结构性顽疾的战略抉择——在“去产能阵痛”与“大而不强的长痛”之间,历史选择了刮骨疗毒。其核心逻辑在于:以政策引导与市场倒逼淘汰落后产能,将宝贵要素资源(资金、土地、人才)从低效领域释放,推动产业跳出红海竞争,向技术创新与高端产能跃迁。钢铁行业“规模第一却利润微薄”的教训警示我们:低端内卷永远无法锻造真正的产业竞争力。
改革风暴必然伴随阵痛——企业关停、就业调整、地方承压。但从产业涅槃与国家竞争力重塑的维度审视,这却是无法回避的蜕变之路。它逼迫我们正视“大而不强”的尴尬,卸下低端过剩产能的沉重枷锁,将发展逻辑从“拼规模、拼价格”彻底转向“拼技术、拼创新、拼价值”。唯有经历这场刮骨疗毒,中国工业方能挣脱低端锁链,在价值链顶端赢得真正的话语权。风暴已至,新生在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