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三项制度改革”系列文章“展望”篇的第一篇,将探讨如何立足“十五五”人力资源规划,谋划和推进未来的三改工作,回应发展所需。
三项制度改革一直在路上,其具体内涵和工作内容在持续变化。面向未来,推动三改工作取得新突破,要把握两个关键:
中智咨询认为,在当前国企改革收官、“十五五”战略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阶段,三改上接业务战略的最佳切入点,正是将改革要求系统融入“十五五”人力资源规bwin官网划,实现改革与发展的同频共振。
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2024年底各地、各央企已平均完成70%以上的主体改革任务,预计在今年年底全面扫尾提升,高质量收官。
同时,国资委正在开展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方案研究,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解决制约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
2026年将迎来“十五五”战略布局的新起点,各国央企正积极开展战略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十五五”规划与新一轮国企改革起点一致。在规划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仍然是重要课题,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将发挥支撑作用。
近年来,国资委突出强调三改的基础性作用,要求中央企业将其从国企改革中拎出来,作为独立专项工作推进,定期制定专项行动方案。这使得企业改革目标举措颗粒度更细,责任更加明确,落实更具操作性。
2025年,国资委发布新版三项制度改革指导意见,为国企新阶段三改指明方向。相比2016年的搭体系、建制度,现阶段着重问题导向下的提质量、优管理,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的引领作用,更加聚焦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和关键人群。
面向未来,企业三改既要把握时代战略要求和企业实际问题,又要着眼脚下路,持续细化改革路径,提升改革工作的系统性、精准性。
在当下的改革交汇节点,“十五五”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成为一个审视三改、贯彻三改的契机。
三改工作与人力资源规划在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合,两者都涉及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涵盖招聘与配置、绩效与考核、分配与激励、培训与发展、员工关系等模块。
三改以提升组织效率和活力为核心,自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优化框架。人力资源规划则从企业战略视角对这个框架进行适配升级,重新审视三改的定位与路径,确保改革举措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衔接。
同时,人力资源规划也是长期改革行动的组成部分,通过战略解码、需求预测和结构优化,做出符合三改要求的科学用工规划,实现人才精准配置。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规划既能校准改革方向,又能助力企业在顶层设计层面发挥改革的杠杆效应,充分撬动人力资源效能。
三改与十五五人力资源规划都是需要全集团协同推进的系统性工程,只有紧密围绕业务实际,才能有效支撑企业战略发展,这绝非人力资源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
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企业内部形成广泛共识:必须建立跨部门工作小组机制,促进业务部门与职能部门的深度交流。
三改可以充分利用规划工作现成的共建共创平台,将相关议题纳入设计讨论环节,并且共用执行网络,以避免重复组织工作,显著提升整体改革效率。
在“十五五”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体系中,融入三改提出的改革目标,并在改革目标的设计上,理清战略方向、对齐度量指标、找准实施节奏,为深化三改打通自上而下、有高度且可落实的战略通道。
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审视、明确三改的战略方向:系统分析企业战略愿景与业务特征,科学选取匹配的效率与活力目标,确定需重点优化的管理机制,精准把握“十五五”期间的核心发展诉求。
例如,若某充分市场竞争的高科技企业战略定位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则着重关注“创新领先”这一维度,规划中的三改目标需对标世界级标杆企业,考虑人工成本利润率等指标,优先在创新人才引入、激励等方面做好机制保障,为创新能力增长提供支撑。
建议优先沿用原有专项行动方案指标。将劳动生产率、制度完善率等三改一直以来跟踪的关键指标,纳入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里程碑,从而确保改革工作的延续性,为后续通过规划自上而下贯彻落实三改打好基础。
规划拟定递进的三改阶段性目标。在规划中,系统评估上一阶段三改目标的完成情况,结合对未来行业趋势、政策环境及企业内部变革需求的判断,划分可衡量、递进式的分阶段目标,确保改革与发展同步深化。
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关键举措设计中,想清楚三改未来要做什么,如何因企制宜部署政策要求的重点任务。先在规划中明确改革举措大方向,未来再通过更小周期的专项行动方案进行细化、补充和落实。
这既包括改革不彻底的问题,如历史遗留的干部身份管理、低效益子企业用工总量管控不力等;也包括因改革方法不当产生的新问题,如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中简单按比例“一刀切”、退出标准与渠道不清晰等。
在规划的举措中重点解决这些问题,使三改更加聚焦痛点难点,实现关键环节的突破。
人力资源规划会紧密围绕业务需求,对于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等类型人才,统筹明确各业务板块未来五年所需的总量、结构和质量。
有了清晰的人才队伍画像,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改革举措。
例如,明确企业所需高层次人才类型,进而采用弹性用工、协议薪酬等灵活机制,并强化校企合作、行业猎聘等引进渠道;明确干部标准,建立基于战略的胜任力模型和选拔导向,设计班子运行评价模型以优化团队配置。
规划不仅要在目标体系中设定效率活力指标,更要在关键举措中体现按战略需求分配资源的管理思路,以及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
组织资源配置匹配业务发展:考虑未来业务发展和结构调整,引导基于业务价值链来调整组织架构,合并冗余职能,强化核心业务功能。针对新兴业务,鼓励试点敏捷型、项目型组织等新模式,提升运营速度。
人力资源配置支撑战略需求:根据因事设岗、高效运作等原则,结合专业领域、工作复杂度及工作量,初步核定岗位编制,避免人浮于事或资源不足。对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做出安排,引导员工向缺员单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流动。
薪酬资源配置强化价值导向:要求强化业绩导向,在绩效考核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管理体系,提高经营责任的穿透度,建立“自上而下”贯穿式考核激励体系(详情参考)。同时,明确规定向核心领域人才(如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技能人才)倾斜激励资源,保障其合理收入,驱动价值创造。
在三改设计执行的过程中,以人力资源规划的组织保障体系为基础,加强横纵向协同,争取事半功倍。
业务支撑:与业务部门合作,开展痛点需求调研与任务设计论证,并推动改革任务的分配与执行。
资源投入:协同财务部,优化经营绩效考核、薪酬总额预算管理,确保激励资源精准投放。
向上对接:与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协同,完善经理层成员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提交经理层审定三改行动方案与执行计划等。
向下传导:与各权属单位建立定期监督和沟通机制,确保改革目标层层分解落实。
在人力资源规划立体化的执行网络内,制定短期的改革路径图和重点任务清单,明确目标和关键里程碑,以及可操作的阶段性任务,确保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标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
新三改行动方案应与“十五五”人力资源规划的考核目标部分一致。同时,与规划相比,三改行动方案周期更短、评价维度更细,可开展年度或其他阶段性评估,将其作为跟踪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设情况的抓手。
评估不卷数据,而是及时监测管理机制优化进展,包括员工市场化退出情况、考核强制分布执行情况等,并形成“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优化举措-跟踪改进”的完整闭环(,从而针对性调整下一阶段人力资源工作重点。